这几年,身边越来越多老师都发现一个现象:
不少体制内教师,特别是老教师、骨干教师,他们的孩子,长大后居然没有一个愿意当老师。
有的孩子成绩也很好,考研考博一路顺顺利利,最后去了企业、进了大厂、出国读博、做研究、搞金融,就是不进学校。
办公室有进来的年轻老师听了还挺纳闷:“老师不是挺好的嘛?稳定、有寒暑假、有编制,咋还没人想干?”
但咱们体制内的老师都知道——
这份“稳定”,其实一点也不轻松。
现在的老师,除了教书育人,还有一大堆非教学的事:
教学常规之外的材料反复交、频繁写;
一个平台刚学完,马上又换新系统;
各种检查、观摩、录像、公开课轮番上阵;
校内校外的考核、教研、督导随时来临……
说到底,老师这个职业,变得越来越不像老师了,更多时候像是材料员、活动执行人、数据统计员。
以前的老师,带一个班就是全心扑在孩子身上;
现在的老师,除了带班,还得应付形式,生怕哪一步没跟上。
更难的是,我们在教育里的主动权越来越小。
现在动不动就听到老师们说:
“学生不好管,家长还难沟通。”“不是你尽力就行,还得看你会不会应对。”“稍微说话严一点,都怕被投诉。”
一个字总结:累,心更累。
其实最清楚这些情况的,是谁?
就是那些干了一辈子教育的老师。
有个原来带初三的教研组长,说得特别直白:
“我真不希望我孩子以后也当老师,他没必要这么累,还得时时小心。”
所以你会发现,体制内最懂教育的那一批人,反而不愿意让孩子再走这条路。
不是不热爱,而是太明白这一行的心酸和局限。
当然,我们普通人,可能不像别人家那么多资源,也许没法给孩子那么多选择。
但也不能一直困在只有这条路的思维里。
现在其实也有不少老师在摸索新的方向:
有的参加培训,考心理咨询、家庭教育指导、营养师等证书,拓宽可能性;
也有的参与线下教培、社区托管、家校服务等,摸索“第二职业路径”。
体制内这条路能走多久,走多稳,谁也不敢说。
但只要我们有意识地积累、有能力地成长,就不怕哪天风向一变。
当老师,不只是一个职业身份;更应该是一种可转化、能升级的能力积累。
而不是永远被困在材料、评比、教案和情绪崩溃的边缘。
你是不是也有同样的感受?
点个【赞】,让更多人看到我们老师真实的现状。
阳美网配资-配资平台查询网-网络配资股票行情-正规的配资网站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